北森生涯400电话400-635-6690
北森生涯官背景banner图

专业助力成长

职场干货 · 热点话题 · 新闻资讯
首页 > 行业干货

大学生就业,到底兴趣优先还是专业优先?

发布时间:2022-06-23     来源:北森生涯公众号

“在选择就业时,到底是兴趣优先,还是专业优先?”


这是大学生群体常常会思考的问题。单看这两个被考虑的因素,我们的选择两难来自于:如果选择兴趣优先,会让我们满怀激情地投入,但有可能面临无人雇佣的窘境,无法生活;如果选择专业优先,可能会满足生存的需要,但有可能让我们了无乐趣,产生职业倦怠。


如果进一步觉察与延伸,这道“选择题”,其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!


如果单从毕业生当下的选择来看,不同情况应该分别看待,即便是外部情况相同,也会因为个体的差异产生因人而异的答案;如果可以从更长远的时间角度来看,这个选择还意味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理解和接纳……


总之,这不是一个关于对错的选择题,而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思考题。


为了更充分地思考与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启动生涯发展的视角,尝试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也希望这种尝试性的分析,能让每一位正处于困惑中的大学生,获得一些有必要的启示。



从个人与职业的互动中,去理解与选择

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先做一个类比。想象一下,如果一个男生问你“我找一个女朋友是应该外在美优先,还是内在美优先”,你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?


我想我们一定会首先问问,你有没有大概的目标,目标里的两个女生是不是都愿意跟你谈?因为谈恋爱是双向选择,不是你挑一个就行的。如果两个人都不愿意跟你谈,那对你来说这个问题就会变成:我要怎样才能找个女朋友?


如果两个都愿意跟你谈,这才是一个选择题,这时候就是“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”啦!每个人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标准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,至于选择之后是什么样的结果,还存在一定的风险。


如果只有一个愿意跟你谈,那就要看你是不是必须要找个女朋友,如果你必须找一个,那谁愿意就是谁。如果你不着急,就可以再等等看,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;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跟愿意的这一个先处处看,说不定还不错。


从这道爱情话题的分析里,我们对“兴趣优先还是专业优先”应该也已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思路——


在职业的选择上,从来不是我们个人想怎样就能决定的,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:职业的意愿与个人的意愿。


先从职业的角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“如果你是一个老板,你为什么会雇佣一个人,然后心甘情愿付钱给他?”


答案虽然会各有不同,但内核一定会非常一致:这个人可以为我做事儿,为我创造价值。“能够做事儿”,是指个人可以处理基本事务、管理他人、管理财务、宣传企业、服务客户等;能够创造价值,是指一个人可以制作产品、创新产品、卖出产品等。


能否完成这些任务,衡量标准既不是兴趣(是否因为做这些事情而开心),也不是因为专业(学习了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),而是因为我们具备完成这些事情的能力(我们能够做到、做好)。


再站在个人的角度想一下:“我为什么需要找一份工作?”答案虽然也会不同,但是核心一定也是一样的:我们有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。


因为有了个人与职业彼此间互相的需要,个人与职业才有了互动。这个互动与谈恋爱一样,是双向共同选择的过程。



如下图一所示,个人与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。


微信图片_20220623170316.png


一方面,企业在寻找合适的人,既不是根据个人的兴趣也不是完全根据个人的专业,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岗位来进行判别,同时企业会提供薪资报酬作为回报。


另一方面,个人也在寻找合适的企业,依据个人的需要,比如:薪资福利、成长平台、发展机遇等,同时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匹配和胜任工作的要求。


基于职业与个人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,毕业生找工作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应该是“我有哪些方面的技能?我的技能是否可以胜任自己心仪的工作”?因此,毕业生在找工作前,需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探索,同时还要分析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,用自己拥有的技能去找一份工作。


如果我们可以同时获得两份工作,一份是与兴趣相关、一份是与专业相关的时候,我们才能够考虑“兴趣优先还是专业优先”的问题。如果两个都可以选择,兴趣与专业到底应该先考虑哪一个呢?


这个时候选择哪个优先其实是因人而异的:如果个人非常在意自己的感受,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会非常投入,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则回避不肯干,常常被周围人评价为“个人主义”或者说“情绪化”,那么在这个选择题中,最好让“兴趣优先”,进行统筹考量。


如果个人更能够遵守规则,对于分配的任务能够尽职尽责完成,在个人喜好上并没有特别的坚持,常常被周围人评价为“可信赖的”或者说“尽职尽责”的时候,则可以考虑“专业优先”。


微信截图_20220623171852.jpg


如果想要更准确地做出选择,还可以对自我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澄清。


基于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的观点,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,我们找一份工作,其实是有六个方面的不同期待:


1.成就:获得成就感,发挥潜能,展现能力,有杰出表现;

2.独立:能够发挥创意,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或任务,依据个人方式工作;

3.声望:有地位,有影响力,管理他人,受到推崇等;

4.关系:帮助他人,同事关系,团队合作,符合道德等;

5.支持:制度保障,培训系统,公平晋升,上下级关系,沟通顺畅等;

6.工作条件:合理报酬,稳定,环境好,伤害少等。



毕业生做选择时可以分别针对两份工作考虑,对“自己最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期待”进行打分,然后根据打分结果评价两个选择,看看哪一个最符合当下的期待,就可以基本做出选择了。


在基于价值观进行选择时,需要明白没有工作能够满足个人所有的期待,所谓选择就是“抓大放小”,保住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。



关于大学阶段的技能培养


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,从入学开始就思考“毕业到底应该是兴趣优先还是专业优先”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只是此时这个问题还不是一道选择题,而是一道准备题——“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,是要根据兴趣培养能力还是依据专业培养能力”?这个部分,我们就来谈谈大学期间关于技能的培养。


我们先从企业的角度来“好奇”一下,企业的HR是怎么招人的?他们一般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合适的人?


设想一下,如果企业在招聘时问一个毕业生:“你有什么能力?”


学生回答:“我有沟通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、学习能力……”负责招聘的HR会不会马上就说“太棒了,来我们这里吧”??显然不会,他一定会问:“怎么证明你有这些能力?”


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呢?答案是“过往经历和事件”。


想证明自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,我们应该拿出来我们的成绩单;要说明自己有沟通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,我们一定是做了些什么,比如活动或者兼职等等。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,需要我们在大学期间行动起来,参加社团活动、志愿者活动、专业设计,也可以多做一些兼职,这样才能够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。所谓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,其实就是在阐述实际经验的重要性。


那么问题又来了,既然能力有那么多种,我们是要“全盘培养”,还是做针对性的培养?如果是做针对性的培养,又该培养哪些技能?


为了使自己的能力更加突出,可以结合自己对职业的期待,对能力做针对性的培养。这也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那个问题,即“我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培养能力还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培养能力”?如果我们想在毕业的时候找一份感兴趣的工作,大学期间便需要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,根据职业兴趣培养相应的技能,这样才能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“心想事成”。


如果想针对专业找一份工作,也可以考虑自己的兴趣,在兴趣之上看看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结合。比如学习化学工程的同学,可以考虑做技术类工作如何培养技能,做销售服务类工作如何培养技能?不用特别担心自己的专业会被浪费,专业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。另外,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,本科的专业对口率平均为50%,这也提醒我们应该早做思考,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就业可能性。


如果在低年级的时候,我们还不能在兴趣和专业之间作出更清晰的选择,也可以根据大学提供的各种机会进行多方面的尝试,以此来培养相关技能。


目前,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五项技能是:学习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团队合作、抗压能力和责任心,在校期间,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统计数据进行着重培养。


这里还要补充一点,虽然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岗位进行简单的技能分析,但技能要求“沉入”具体的工作中同样也是多样性的。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,会延展出不同的工作内容,也会有不同的技能需求;不同组织对岗位的合并与拆分,也会将岗位技能重新划分与细化。因此,兼职可能是能够让我们对职业有更加充分了解的最好方式。


1.jpg


总体说来,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是对未来职业的初级准备,只有拥有了基础的技能,才能够获得一份工作,未来才会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我技能,获得自己更倾心的职业、更愿意从事的工作。



开放的心态与积极的信念


话题聊到现在,我们的问题还剩下一种可能:如果只有一份工作提供给我们,我们要不要接受?特别是与专业有关但我们又不感兴趣的工作。


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人与职业的互动了。


从人与职业的互动中,我们应该看到:个人与职业的互动并不是静止的,而是会不断变化的。在大学毕业找工作阶段以及职业生涯的初期,企业具有更多的主动权,个人主要是通过能力的提升满足职业的要求;而在工作几年后,个人随着能力的提升,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权,比如要求升职加薪或者加入更心仪的企业。当然,职业要求和个人需要也是在不断地变化,在不同的阶段,选择会一直伴随着我们。


因此,有人把这个选择题的答案看做是“蝴蝶效应”的开端,我们会因为这样的选择走向哪里,会因为时代发展、个人的机会、人与人自身的差异等等原因,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同。我们会在未来得到不可预期的不同结局,就像南美丛林中蝴蝶抖动的翅膀,不知道怎样就会变成北美太平洋上的飓风。


选择兴趣优先,除了对能力的担心外,还有可能面临我们的兴趣改变的风险;选择专业优先,除了担心自己会没有乐趣之外,还有可能面临整个专业被淘汰的风险。因此,做出选择仅仅是个开端,无论我们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出最初的选择,都不是一劳永逸的。


生涯发展中唯一不变的也许只有变化本身。正如金树人先生所说:“生涯之学实则为应对变化之学”。


正因为生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未来变化的不可预测性,需要我们培养其他更重要的素质来应对变化,而不是仅仅关注于“如何做出当下的选择”。在生涯发展的路上,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,有的只是对变化的不断应对。因此,我们如何看待选择比选择本身更重要,我们如何在选择之后去行动也比选择本身更重要。


为了应对变化,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,拥有积极的信念。


开放的心态让我们不纠结于一个选择题的答案,欣然接纳当下的选择,无论是我们自己做出的,还是无法选择必须接纳的。同时,开放的心态也可以帮助我们坦然迎接未来可能的偶然事件的发生,有时候这个偶然事件会成为新的开端,没有人能够从一个选择中预见未来的结局。


就像当年马云创业开始的时候曾问自己的太太:“我是做一个首富还是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你更开心?”太太回答:“优秀的教师吧,因为你成不了首富。”


记得在2018年时,我带的第一批大学生已经毕业十几年,他们学习的专业是应用化学,我分别对他们做了回访。


十多年的时间,有人在新的城市落地生根,有人辗转回到家乡创业,有人转行做了建筑,有人在兴趣班教授围棋……虽然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生命轨迹,却都是实实在在的一种人生形式。


无有好坏,未到结局,当年的选择仅仅是个开始而已。唯有积极的信念让他们可以对未来抱有希望,可以书写自己随命运而动的生涯故事,做自己人生路上的追梦人!

转化条
留下您的信息
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
提交成功!
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~
Baidu
map